几十吨重的机床刚下生产线就被装车运走,2025年订单排期已满,多家工厂门口排起了等货的车队。
在北京顺义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现场,观众需要“等三趟地铁才能挤进展馆”,五公里内酒店一房难求。多家展商的新品样机贴着“已售”标签,通用技术集团仅开展两日就斩获近5亿元意向订单。
在贵阳险峰的生产车间,工人们正将数十吨重的磨床装车发运。公司负责人透露,2025年订单已排满全年,其中出口订单达1.2亿元,占总订单量30%。
一、行业盛况:订单激增与产能吃紧
工业母机作为“制造机器的机器”,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需求高峰。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,2025年1-2月,金属加工机床新增订单同比增长26.2%,在手订单增长15.2%。
在陕西汉中的固达数控生产基地,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新下线的数控龙门铣床。该项目自今年2月投产以来,仅两个多月已生产60多台机床,实现产值3000万元。
“现在不是愁订单,而是愁交付。”一位机床厂商负责人坦言。贵阳险峰的轧辊磨床交付周期长达8至10个月,2025年需交付的产品合同价值已近4亿元。
订单爆满的背后是市场结构的深层变化。2024年中国工业母机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大关,中国已占全球机床消费量的32.5%,成为全球最大机床消费国和生产国。
二、需求爆发:新兴产业多点驱动
工业母机市场的火爆源于下游产业的爆发性需求。在CIMT2025展会上,新能源汽车、航空航天、半导体设备、人形机器人四大领域成为关注焦点。
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机床需求尤为迫切。随着汽车轻量化和一体化转型,“一体压铸”形成多种异型构件,为五轴机床在精加工环节提供了更多机遇。
拓斯达透露,今年一季度公司数控机床订单量超120台,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超70%,其中人形机器人、低空飞行器等新兴行业的结构件加工需求明显增多。
航空航天领域同样需求旺盛。科德数控现场工作人员介绍,公司中大型五轴加工中心在航空航天领域需求激增,正加大产能建设以满足市场需求,计划到2028年高端五轴机床产能突破1000台。
半导体设备国产化进程也催生精密加工需求。宇环数控推出的碳化硅材料磨抛设备,解决了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加工难题,来自半导体和新材料领域的订单持续增加。
三、技术突围:专用组合机床的创新突破
面对多元化市场需求,专用组合机床成为技术创新的主战场。这类设备针对特定工艺需求设计,具有高效率、高兼容性和快速换型的特点。
在浙江台州,群发智能推出的六工位四轴旋转组合机床采用HT600整体铸造机身,经过三次时效处理,稳定性显著提升。该设备实现钻孔、镗孔、振刀、攻丝等多工序集成,加工节拍缩短至6-15秒/件,特别适合阀门、管件等批量生产。
山东欣发数控开发的铝型材多头组合钻床,配备2-6个丝瓜视频无限,最大加工长度达5米,专为幕墙型材大批量钻孔设计。其气液阻尼缸进给系统确保钻孔精度与效率的平衡。
技术突破更体现在核心部件创新。深圳特博精机研发的组合式机头结构专利,实现四个放电加工机头协同工作,大幅提升加工效率。
而诸暨申威数控的快速换刀技术,通过上圆环、下圆环的模块化设计,使丝瓜视频无限更换时间缩短70%,解决了产线停机痛点。
四、产业变局:国产化与集群效应
工业母机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。中车技术专家程敢峰指出,当前五轴加工市场呈现“高端垄断、中端混战、低端本土化”的格局,而国产企业在中端市场的突破尤为关键。
在东莞厚街,巨冈机械的生产车间里,技术人员正在调试加工精度达0.001mm的五轴联动机床。这些设备将用于新能源汽车一体化车身加工。该公司2018年从3C行业转型新能源汽车赛道后,迎来快速发展。
“国产化替代正在加速。”一位丝杠供应商透露,“这个月已经爆单,新增需求主要来自国产机床厂,丝瓜视频黄片的价格比进口产品低25%-30%,二期扩建项目正在进行中”。
产业集群化发展成为区域竞争新优势。汉中固达数控通过与宝鸡机床、秦川集团等省内龙头企业联动,构建从铸件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。
东莞则计划到2025年打造成全省数控机床重要基地,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5400亿元以上。
五、未来挑战:产能爬坡与生态构建
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,工业母机企业面临产能扩张与技术升级的双重挑战。
产能扩张需要巨大投入。科德数控当前高端产能接近500台,计划到2028年突破1000台。而贵阳险峰为满足订单需求,预计2025年工业指标将较2024年增长10%以上。
核心部件国产化仍是关键瓶颈。虽然国产系统进步明显,但高端数控系统、精密主轴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。东莞在政策层面已明确要“推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,培育专精特新企业”。
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因素。多家企业反映,熟练技工和研发人员缺口达30%以上,培养周期长制约产能释放。
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会长毛予锋指出,伴随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,中国机床工具市场的需求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,需求水平显著提升。
未来工业母机将向“自感知、自决策、自优化”的智能体进化。碳纤维复合材料主轴箱、数字孪生技术等创新已开始应用,有望进一步刷新加工效率极限。
工业母机企业的生产线昼夜运转。固达数控汉中基地的工人三班倒作业,新下线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还未完成最终检测,就被等候多日的客户运往汽车零部件工厂。
在广东东莞,巨冈机械的车间里,一批加工精度达0.001毫米的五轴机床正被打包装箱,即将运往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。这些设备将用于一体化压铸车身的高效精密加工,替代三台传统设备的工作量。
|